舒曼初哀曲式分析论文

舒曼初哀曲式分析论文

问:舒曼《初衷》曲式分析?
  1. 答:1、这个作品的曲式是带再现的单二部曲式,A段是呈示段,双句式平行中段,e小调,单一调性,两句开头的使用的音乐材料相同。上半句终止于属和弦,下半句全终止于主和弦,上下句存在呼应关系。在织体方面,采用了主调音乐织体,乐段具有呈示段的特点。
    2、中句的主体材料采用了呈示段主题开头,向下模进三度,因此,它属于引申型中段。在调性方面,中句一开始采用了明朗的C大调,随后又转回到e小调,这是为再现句的调性回归做准备。
    3、在织体方面,中句采用了复调织体,主题因素做复调式的声部模仿,起到连接过渡的作用,以上内容都使中句与呈示段形成对比。
    4、再现句与中句之间有一小节叠入,25小节的高音部是再现句的开始,中句全终止与25小节的低音部。
    5、再现句的结构与呈示段相比有了较大变化,其有力度的和弦强奏、结构的分裂、和声连续模进,实现了动力性再现特点。
    舒曼,德国作曲家,音乐 评论家 ,曾在莱比锡大学学法律,19岁起师从维克学钢琴,1834年创办《 新音乐报 》 ,刊发了大量评论文章,成为当时德国音乐艺术生活中革新与进步艺术倾向的喉舌。
    1840年与维克之女德国钢琴家克拉拉结婚。1854年精神错乱,后死于精神病院。
问:舒曼初哀的创作背景
  1. 答:舒曼初哀的创作背景是在欣赏了莫薛勒斯(moschles)的演奏之后的。
    1819年,他欣赏了莫薛勒斯(moschles)的演奏之后,得到父亲的支持,立志成为钢琴家,从此努力不懈。1826年,父亲骤然辞世。
    莱比锡是全德音乐文化中心,这里聚集着许多优秀的艺术家,各种艺术活动都非常频繁活跃。具有强烈艺术家气质的舒曼,一到莱比锡就被这里活跃的艺术空气。
    他几乎每天都在从事音乐活动。为了达到高超的钢琴演奏水平,他拜当时著名的钢琴教师里希·维克为师。两年后,舒曼在音乐艺术上的造诣与成就使他声誉大增。
    公众人物分类
    自愿性公众人物是指在主观上追求或放任自己成为公众人物并在客观上成为公众人物的人。例如体育明星、影视明星、高级官员等人物,在主观上具有希望或放任自己被一般社会公众所熟知,在客观上已经为公众熟知,具有一定的知名度。
    非自愿性公众人物,是指往往没有追求或放任出名或成为社会公众关注的结果的主观意图,而是由于具有新闻价值的重大事件的发生,经过新闻媒介的传播而成为公众熟知的与这件事件有联系或牵连的人。非自愿公众人物还可以具体划分为附属性公众人物、偶然性公众人物和转化性公众人物。
    以上资料参考 
问:舒曼初哀表达了什么
  1. 答:德国浪漫主义的优点和弱点。舒曼初哀表达了德国浪漫主义的优点和弱点。罗伯特。舒曼(robert schumann,1810年6月8日—1856年7月29日),19世纪德国作曲家、音乐评论家,代表作《维也纳狂欢节》。
舒曼初哀曲式分析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