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SCI论文如何发表?
1。首先决定投那份SCI刊物。作者一般在撰写论文时就已经做出决定。主要决策依据应是主题内容合适,学术声誉好,读者多等。当然也要看自己成果的大小,论文的质量而定。勿一稿两投。论文完成后,要按照每份刊物的投稿要求投稿。一般的投稿清单包括:
投稿信
足够的稿件数
所有图表齐全
以及其它要求的材料
将上述内容打包邮寄,或通过电子网络按要求投递稿件。
2。论文投出后,一般刊物编辑部会给投稿作者发送收到稿件通知。如果编辑觉得论文题材不适合所投刊物,会回信退稿。否则,作者就进入等待期。收到稿件后,编辑挑选2-3名同行对论文进行评审。论文评审是对作者采用匿名形式。评审者不是专职,是自愿花时间评阅论文(并无评审费)。由于评阅人一般是已经在本领域建立了地位,比较忙,因此往往需要花较长时间。投稿者应对此予以理解。另外,由于评阅人较忙或其它原因,有的评审意见不一定贴切。是值得商榷的。编辑在审稿过程中是仲裁和最后决策者。审稿期间,作者一般应耐心等待。除按收稿通知建议时间与编辑联系外,一般应给评审4-6个月时间。若仍无消息,可以与编辑联系催促一下。
3。论文评审的分一般内容和专业内容两部分。一般评审内容包括:
稿件是否适合所投刊物
若发表此文读者面会有多大
是否有现势性-即是否需要尽快发表
论文的理论、方法、和数据等是否有创新性
论文有无重大缺陷(理论、方法、实验结果等)
论文结果是否重要(若设立奖励的刊物会征求是否建议奖励)
论文可读性如何
长短是否合适-与论文重要性是否平衡
图表是否必须,质量如何
有没有忽略重要前人工作
专业内容是评审者对论文中不正确或存有疑问的内容、表述方法、写作缺陷等提出批评。没有具体形式。
4。审稿结束,作者迟早会收到稿件评审意见和编辑的仲裁结果。一般有四种情况:
接收
修改后可接收
可以修改后再投
拒绝
对第一种情况,作者会收到投递最终稿的指南。现在,一般需要提供数字文件,按要求提供图表。
对第二种情况,应按照评审意见修改论文。提出拒绝修改某些部分的理由。将修改部分单独写成报告提供给编辑。一般来说编辑比评审者更具同情心。因此,一般可以期望收到象第一种情况那样的论文接收信。
对第三种情况,看看评审意见,这种决定一般是由于论文需要补充材料,编辑希望继续修改提高。不要轻易放弃。修改后被接收的机会还是很大。对于高质量的杂志,多数论文第一次投稿时都会被按这种情况退回来。作者应根据评审意见认真修改。当然也可以提出对某些部分不修改的理由。
若得到最后一种情况的答复,应根据评审意见修改文稿,然后投往其它刊物。国外刊物的拒稿率高低不等,一般专业刊物拒稿率在30%以上。不妨投到拒稿率低些或引用率低些的刊物上。
5。论文被接收后。按照提供印刷稿件要求投稿后。下一个回合就是收到印刷编辑寄回的校样。校样一般需要尽快寄还给印刷编辑。寄校样时,出版商会要求填写版权转让书(Transfer of Copy Right),并告知支付版面费的办法和订购单行本的方法。许多刊物不收版面费,但对特殊印刷(如彩版印刷)收费。有的对超过定额免费页数的页面按页收费。不少收版面费的刊物费用都挺高。如Journal of Geophysical Research, IEEE Transactions的系列刊物收费可以高达数千mei元。必须有所准备。版面费一般可以用信用卡支付。对校样要认真细读,特别注意公式和图表。
参考资料:脚丫AI写作论文
SCI论文只需要联系相关报刊机构即可发表。(相关机构联系方式是机密,无法透露,请自行收索相关网页获取联系方法)
最重要的是选择意向投稿期刊。根据本领域SCI收录期刊来选择。通过查看期刊的影响因子、发文频次及数量等来判断发文容易程度;
查看期刊近几期或近几年发文情况,判断其主要刊载主题、研究方向。根据所选意向期刊要求,回阅读大量相关中外文文献,进行论文撰写。
扩展资料:
SCI论文本身来说,我国科研工作者大多面临英语能力匮乏的缺陷,尤其对于年龄大和专业性强的科技工作者来说,内容不是问题,英语往往成为了制约的瓶颈。
SCI论文对我国大部分科技工作者来说依然是神秘的,难于发表的,正基于此,大部分科研机构、高校等单位引入作为评价标准,这也是有失公正,破坏了中文期刊的发展,降低了中文在科技领域的“币值”。
据学术堂的了解,想要快速发表SCI论文必须要做到以下几点:
1. 要有好的想法(idea)
2. 想好文章的核心观点
3. 构思论文的大框架
4. 提前整理好数据
5. 论文写作和修改
6. 投稿
六步法则一:输出文章的核心观点
文章的核心观点,写出来很容易,但要想到好的观点却很难,这里我想跟大家说核心观点不要太宽泛一定要很细致,要让别人一看就明白你要研究什么.
核心观点也时常叫做创新点,所有的研究都是基于某个小的创新点而来的,后面的实验设计,数据分析部分都是基于创新点来的.
六步法则二:好的想法
好的想法是文献的核心,所以在写小论文的时候,要很清楚自己的论文创新点在哪儿?想法需要多看文献才能获得,很多人就卡在第一个点了没有想法,一是文献阅读量绝对不够(绝大部分同学是文献阅读量不够),二是不会深度思考文献意义,导致理解的比较浅显.
六步法则三:构思论文的大框架
论文逻辑思路严不严谨,能否具有说服力,关键在于论文的框架.
框架的设计就涵盖这几部分的整体脉络.其中引言部分、实验设计、结果讨论部分的设计十分重要.
六步法则四:提前整理好数据
结果和讨论部分是把对照组的样品进行细致的比较和分析,对于那种纯理论或者仿真的文献,讨论部分就是实际验证,往往会通过大量的数据输入,然后对比输出进行验证.
六步法则五:论文写作和修改
真正开始写的时候,最需要注意的就是写作思路和语法这两点,很多时候我们习惯性用中式英语来表达,所以大家多参考文献的写作技巧,最好是那种老外写的文献.
六步法则六:投稿
写完并改好后就可以投稿啦,投稿涉及到选期刊的问题,其实解决了写作的问题后,投稿就简单很多了,选刊选自己专业的常用期刊.
通常来说,投稿后都会收到修改意见,有的投稿意见只要做小小修改就可以,但也有的需要大改,这时候你需要自己衡量是改还是换投.
一篇好的论文都要有它的一定要求的,发表sci论文更是要求严格,SCI论文写作要求论文结构规范化,下面陈述一下SCI论文写作发表各部分结构规范的范例:
(1)Abstract——对自己工作及其贡献的总结:1.阐述问题;2.说明自己的解决方案和结果。
(2)Introduction——背景,以及文章的大纲:1.题X是重要的;2.前人的工作A、B曾经研究过这个问题;3.A、B有一些缺陷;4.我们提出了方法D;5.D的基本特征,和A、B进行比较;6.实验证明D比A、B优越;7.文章的基本结构,大纲。
(3)PreviousWork——说明自己与前人的不同:1.将历史上前人的工作分成类别;2.对每项重要的历史工作进行简短的回顾(一到几句),注意要回顾正确,抓住要点,避免歧义;3.和自己提出的工作进行比较;4.不要忽略前人的重要工作,要公正评价前人的工作,不要过于苛刻;5.强调自己的工作和前人工作的不同,最好举出各自适用例子。
(4)OurWork——描述自己的工作,可分成多个部分:1.从读者角度阐明定义和表示法;2.提供算法的伪码,图解和相应解释;3.用设问的方式回答读者可能提出的潜在问题;4.复杂冗长的证明和细节可以放在附录中,这里关键是把问题阐述清楚;5.特例和例外应该在脚注中给予说明。
(5)Experiments——验证提出的方法和思路:1.合理地设计实验(简洁的实验和详尽的实验步骤);2.必要的比较,突出科学性;3.讨论,说明结果的意义;4.给出结论。
(6)Conclusion——总结、前景及结文:1.快速简短的总结;2.未来工作的展望;3.结束全文。
(7)References——对相关重要背景文献的全面引用:1.选择引文(众所周知的结论不必引用,其他人的工作要引用);2.与前文保持一致。
(8)Others——致谢、附录、脚注。
1、完成论文
写论文一定要熟悉自己的专业,选择符合专业的论文主题,这对接下来的论文写作是十分必要的。论文写作并不是一天可以完成的,在开始着手论文前,先阅读大量的文献,并对应的做一些小标志,为之后的参考文献选用提供借鉴。阅读了大量文献后,就可以开始着手写论文了。写论文时最好集中时间写,从开始到结束,对论文逻辑和语言都要字斟句酌。SCI期刊对论文要求十分高,论文写作一定要遵循就事论事、简洁等基本要求。完成一篇好的论文是论文发表的前提。
2、选择投稿期刊
论文投稿到哪个期刊是有很大学问的,如果时间充足可以先投到高于目标的杂志上,这样即使被退稿也可以收到非常有用的意见;如果时间不充足选择符合要求的杂志期刊即可,确保论文能够发表。此外,对于审稿人,你推荐的审稿人除了有要学问,还要是专业人士。注意,推荐的审稿人最好不要太忙或者太厉害,否则他们可能不会理睬杂志发出的邀请。
3、在线投稿
投稿者对于投稿系统要有所了解,Elsevier、Springer、Wiley这些数据库等都是采用在线投稿的模式。由于对投稿界面不熟悉,投稿过程中可能会出现一些意想不到的情况,这个多操作几次就可以了,投稿前Cover Letter最好先写好,这样投稿时直接复制粘贴就行了。因为后续交流主要依靠邮箱,所以所留的邮箱一定要是常用邮箱。
4、审稿状态
稿件投递结束后,在几天内会经过杂志主编的分配到编辑手中,这期间一般会出现三种情况。一是编辑认为稿件不错邀请相应的审稿人;二是编辑认为文章存有缺陷将稿件返回给你修改;三是编辑认为你的稿件不符合杂志要求而被婉拒。如果属于第一种情况,编辑认为稿件不错而邀请申请人的,这种情况审阅时间可能会有些长,可能需要一个月以上,需要耐心等待。审稿结束后一般7-10天会有结果,如果审稿人意见不同,那编辑可能会将你的论文发给另一个专家,这时候审稿时间也就更长。如果论文经过审核达到表彰,一般情况下会被发表。
5、论文确定发表
在论文被确认发表之后,编辑将论文转移到出版编辑手中。这时候一般会有论文的校样寄给你,校样是不可以有大幅度改动的。校样主要是查看作者名字有没有写错,图表上数据有没有错,查看完之后要尽快将校样寄给印刷编辑。论文会以印刷和在线方式两种方式出版,通讯作者的信息会公布出来,以便读者与感兴趣媒体联系。
SCI论文还是具有一定难度的,可以找一家生物医学服务机构帮忙翻译润色,文华氏拥有一支500+的医学资深科研专家团队针对您的研究方向,结合你的思路和想法,帮你匹配最合适的科研专家,助你提升科研能力、顺利完成科研项目。
2.SCI 论文有哪些工具降低重复率
SCI 论文有哪些工具降重,SCI 论文有哪些工具降低重复率
你好!
转换图片法(投机取巧的一个方法)
将自己无法修改的或者不好修改的大段文字截成图片,放在自己的论文里,因为查重识别不出来图片,只能识别出来文字。
优点:比翻译法更加方便快捷。缺点:这是一个投机取巧的办法,不建议多用,万不得已的时候,可以用一次,因为论文都有字数要求,图片不算在字数范围以内。
工具太不靠谱了,建议还是找人工,比如清北医学翻译。
插入空格法(计算机技术党可以考虑一下)
将文章中所有的字间插入空格,然后将空格字间距调到最小。因为查重的根据是以词为基础的,空格切断了词语,自然略过了查重系统。
优点:从查重系统的原理出发,可靠性高。缺点:工作量极大,课可以考虑通过宏完成,但宏的编制需要研究论文润色
3.SCI论文,到底是指science 的科学缩写?还是科学引文索引的缩写?
SCI论文是被SCI(Scientific Citation Index,《科学引文索引》)收录的期刊所刊登的论文,目前我国科技界对SCI论文概念模式,小部分研究者误认为SCI是一本期刊,由南京大学引用并成为各大高校和科研机构学术评价和奖惩的一类刊物。
4.sci论文重复率比较高,怎么办?有专业做降重的吗
首先,要发SCI最好是原创的,重复率比较高说明有抄袭的成分,所以,要慎重考虑,做好自己的原创性研究工作非常重要。
其次,重复率这个问题,首先要想办法自己搞清楚是引用的过多还是不会写论文。如果引用过多的话,那就稍微删减一些引用。如果不会写论文得话,那就得提高写作能力了。要把别人论文中的话,用自己的研究成果表达出来,这样就可以换一个说法,降低重复率了。
第三,专业做降重的有很多,比如淘宝,一搜非常多的店铺。但是建议最好不用他们,因为这是你的研究。
论文重复率实在很高的话你可以去找人工降重呀,给你推荐一个专业正规的查重网站,paperray论文查重,你可以去咨询咨询那里的人工降重,我的论文就是找的paperray人工降重,不得不说,那里的老师是真的厉害,我的是从80多直接降到合格的,好像降到15左右了,很顺利就通过学校查重了。
论文之所以重复率这么高,有可能是参照了别人文章的写作特点和风格。
在这种情况下,我们建议把introduction、method以及discussion等部分用自己的语言进行重写。如果只是一味的想把重复的地方修改掉,就要注意查重报告中本文是否与另一篇文章高度相似,相似度超过10%,就要引起重视,有可能改完之后还是会重复哦~
所以,只有将文章的重要部分重新写作,才可以避免有抄袭其他文章的嫌疑。
无忧润色团队最近刚完成了一篇重复率高达55%的论文降重,这篇论文虽然大部分重复内容都是源于该作者前期发表的论文,但是在学术研究领域也是学术不端的一种,也就是业界所说的自我抄袭。
对国内大部分作者来说,SCI论文改写降重都具有极大的挑战。针对这种情况,无忧润色可以提供专业的论文改写降重服务帮您解决这一难题。我们的编辑都有丰富的论文修改润色和审稿经验,在改写的同时会保留原意,确保在降低文章重复率的同时不会降低文章质量。
网页链接
5.如何才能发SCI论文?
课题-实验-写-发- 一般是这样的
一开始写文章,可能要找好一个题目,就是科研的内容,弄清楚自己是做什么的,看看参考文献,别人都在做什么,做到什么程度,这样的文章在sciencedirect上搜索即可,看看自己做的东西是不是前沿热点。有时候可能根本搜不到文章,可能是你的东西比较新,这样出成果的可能性大,但是也难。如果有一大堆最新发表的文章就不用担心了,找一两篇review类型的文章,仔细的看看,现在你研究的课题都有什么进展,有什么问题,这个应该不难。
看完review文章之后,找一些实质性的文章看看,看别人怎么设计实验,怎么做,自己试验室有没有条件,能不能动手做。当然在这些之前最重要的问题就是发现问题,看看自己的研究领域都有什么问题,想想解决的办法。个人觉得一般性的文章不用读的太认真,摘要看一遍,知道文章的大概内容,结论看一遍,知道结果,最重要的是在这里找到问题。一般文章结尾都有对本文方法的总结,这里一般会把文章的不足说出来,或者是这个领域以后的研究该怎么做,在哪个方向等等。记下这些,比较重要。
写文章可能是最麻烦的,尤其是第一篇,很多人怕写,其实都是好东西,写中文发个核心浪费了,好好写一下,整理一下。下面从几个方面分别说一下:
1)题目
题目是眼睛,简单切题即可。别太啰嗦,当然也要限定清楚,比如 remote estimation of chlorophyll using MODIS images,如果你的内容只是针对一种材料,如小麦,最好题目里面反映出来,因为这种方法可能对其他作物并不适用。改为remote estimation of chlorophyll in wheat using MODIS images要好一些。
2)引言
引言是审稿人评价你对本领域认识的部分,这部分主要是叙述该领域的发展状况。通常被忽略的是引言的逻辑。首先要对研究现状的概述,从概述中引出存在的问题,然后是引出自己的文章,要做的东西,关键是把自己的东西怎么引出来,这是引言最重要的。之前的文章被加拿大的一个老外修改,最差的就是引言,没有逻辑性。
3)方法
这部分是数据的基础,一定要写清楚,比如用什么仪器,什么型号,什么材料,哪里产的。遥感里面的实验一般是光谱仪,参考版,作物名称,土壤特性,观测时间,等等。记得小麦的试验中,写光谱仪的高度,距离冠层还是地面,都要写得很清楚。不要怕麻烦,一定要把怎么写的讲清楚,个人觉得如果说不清楚的就不要提,避免越描越黑。
4)结论和分析
这部分是主体,结论里面不要有太多叙述性的东西,很多人结论里面还有别人的文献,这个需要避免,直接把你的结果说清楚即可。分析主要包括精度比较 高低,优劣,原因分析,辅助数据,和他人文章结果的间接印证。间接验证是反映你的结果最好的方法。
5)语言:
敢写,不怕错,多写,多练。
(1)如果观点不是这篇文章最新提出的,通常要用We confirm that……
(2)对于自己很自信的观点,可用We believe that……
(3)通常,由数据推断出一定的结论,用Results indicate, infer, suggest, imply that……
(4) 在极其特别时才可用We put forward (discover, observe)……"for the first time"来强调自己的创新……
(5) 如果自己对所提出的观点不完全肯定,可用We tentatively put forward (interprete this to…)Or The results may be due to (caused by) attributed to resulted from……Or This is probably a consequence of……It seems that……can account for (interpret) this……Or It is possible that it stem from……
要注意这些结构要合理搭配。
关于文章不足:
(1)研究的问题有点片面,讨论时一定要说,It should be noted that this study has examined only……
We concentrate (focus) on only……We have to point out that we do not……Some limitations of this study are……
(2)结论有些不足,The results do not imply……The results can not be used to determine (or be taken as evidence of)……Unfortunately, we can not determine this from this data……Our results are lack of……但指出这些不足之后,一定要马上再次加强本文的重要性以及可能采取的手段来解决这些不足,为别人或者自己的下一步研究打下伏笔。Not withstanding its limitation, this study does suggest……
However, these problems could be solved if we consider……Despite its preliminary character, this study can clearly indicate……
把审稿人想到的问题提前给一个交代,同时表明你已经在思考这些问题,但是由于文章长度,试验进度或者试验手段的制约,暂时不能回答这些问题。但通过你的一些建议,这些问题在将来的研究中有可能实现。
其他:
1)不能否定别人的工作,他可能就是审稿人
2)引用准确,避免写错名字,年代,页码
3)文献数量不能太多,选择相关文献
4)致谢
1. 你在做研究之前,想过结果能不能发表没有?往哪里发?2. 写文章的高手是先把文章大框写好,空出数据来,等做完实验,填完空就可以发了。正谓心中有沟壑。3. 在想不清楚要写什么,要发到哪里去,自己做的与同行做的有什么出色之处,之前,就不要动手做事。去看文献,去想。想不清楚就做,不如不做 要想这样子做,就得先看文献不是?要知道如何把文章架起来,要知道别人是如何讨论的,要知道你自己的数据是不是说明了与别人不一样的东东或别人没有做过。这个过程就是看文献,想的过程,这些搞清楚了,写就简单了。要是先做事,做完发现别人做过,或无法用理论解释,岂不是冤大头?
以上来自辑文编辑